突破社會住宅設計的都市更新

五家建築團隊參與「台北市南港區玉成段公辦都市更新案」,當中兩個團隊的合作建築師為來自其他國家,不論台灣或來自他地的建築師,都應以相同準則看待,此案主要機能為「住宅」及相關公共設施,住宅並可再區分為一般住宅(分回棟)及社會住宅(社宅棟),每位評選委員基於自身的專長進行評選,建築系學者主要聚焦在社會住宅的建築設計,而且在評選過程中,主要是依據主辦單位所提供的相關文件為主,其中再以與社會住宅相關的設計需求與規範為核心來加以評選。

對於既有社會住宅設計規範的突破

本次的招商評選案,除了都市更新的相關重點外,主辦機關對於其中的社會住宅懷抱著使命統,關於社會住宅設計的命題著墨甚深,此可在公開的「南港玉成公辦都市更新案公開評選文件」中充分感受並看到,而其相關的思維與政策理念已有別於既往由營建署所頒布的設計規範,這是一項深具意義的突破。

具體而言,如檢視營建署於2018年所頒布的「社會住宅規劃設計興建及營運管理作業參考手冊」,內容中對於社會住宅單元的設計規範,與「房型種類與設計」有關的部分,乃以「套房型,一房型,二房型,三房型或特殊房型之方式表達」為主,另外也考量了入住者於六年承租期間,可能因為家庭人數的改變(例如有新生嬰兒),出現住宅使用需求的變化,因此在此參考手冊中另外提出了「順應型房型」,亦即可以「顧應家庭組成變動新需求,住宅單元內自主改變格局房型,提升居家生活舒適度」等。这些規範對於社會住宅設計設定了基本架構,至目前為止看到已完成的社會住宅案例大多是參照此規範。

然而在此參考手冊中雖然提出了上述質性或量化的規範,但在進行社會住宅規劃設計時。非常重要地仍需清楚地意識到各種的社會涵構獎化為何,方能以此參考手冊為基礎加以延伸;與其他建築類型相較,此為社會住宅規劃設計的重要特質,特別是臺灣近年來由於少子高齡化的影響,人口結構有了巨大的改變,進而造成家庭結構也產生了變化,此除了每個家庭的平均人口漸漸降低之外,家庭類型也逐漸開始多樣化,且各自所佔的比例產生變動,致使對於長期下來「大多以核心家庭為主的社會住宅設計型,及其住宅型態勢必造成極大的衝擊」,這種趨勢與轉變,在與臺灣有著相同社會涵構變化的日本已明顯地被看到,日本的社會住宅規劃設計即已跳脫出他們以往同樣以「核心家庭」為主的「nLDK」住宅型態,呈現出了多樣且符合不同居住需求之高品質的社會住宅。

在此招商評選案中,即已明確考量到現今人口結構及家庭類型改變之重要因素,並在規班需求上有所對應,例如在「南港玉成公辦都市更新案公開評選文件」的「申請須知」中,於「公有土地管理機關分回需求」內,規範了出資人應規劃至少150戶社會住宅,其房型及戶數為「套房型」(8〜10坪),室內格局為1廚房(開放房間加1衛浴配比為40%:「一房型」(10-12坪),室內格局為臥房,衛浴,廚房,客餐廳各1間,配比為40%;「二房型」(16-18坪),室內格局為2臥房(主臥+1單人房),1或1.5套衛浴,廚房,客餐廳各1間。配比為20%(註1)。此定性與定量的規範,在社會住宅單元的面積上參照了前述營建署的參考手冊,至於在房型的配比上則與該參考手冊有著明顯差異(註2),整體以小面積的房型居多,此應與本案的社會住宅總戶數及基地座落的區位有關。

同樣基於前述理念,另於前述評選文件之「綜合評選文件」內的「整體開發構想及建築設計」中,明訂了申請人需提出「使用族群設定及規劃理念」,其中包含了「使用族群設定及生活型態構想」,以及相關聯的「議題說明及對策」,「規劃構想」及「開發規模及量體」。而在之後的「建築整體設計」中,再明定了申請人需提出「建築室內空間設計及分析(含針對設定之社會住宅使用族群之居住空間及公設空間,其設計所帶來的效益)」。由此顯見此招商評選案中的社會住宅,主辦機關對於使用族群及其生活型態的設定與詳加考量,在意圖上較制式的參考手冊更為明確且積極,值得讚許,而這些應是本次競圖命題的重點,亦為本案進行社會住宅設計的必要條件,更是評選時的重要關鍵之一。

對應不同使用族群之多樣化社會住宅的設計挑戰

在此招商評選案中有關社會住宅設計,由於主辦機關期跳脫出既往的框架,因此另行訂定了設計參考原則;在評選文件的「申請須知」中,即附上了「本案社會住宅設計參考原則」,其內容十分清楚地闡述了相關理念-「因應現代生活型態的改變。導致空間使用,居住型態變革,過去本國習慣用Living room Dining room,Kitchen(LDK)分離的方式進行規劃,現代多屏幕網路使用習慣,打破過往家庭成員聚集在客廳的生活型態,而基地特性及住宅的居住者類型與屬性均不一樣,且考量未來社會人口結構及社經情況轉變,社會住宅設計應呈現多元彈性及具各種可能性,調整不同房型之空間比例,其族群可包含但不限於:SOHO族,小家庭,單身熟齡者及行為能力不便者等」,我們可以從此敘述中理解到不同使用族群,多樣化的生活型態及住宅的彈性使用等核心觀念,均是本案社會住宅設計的課題,同時也是評選時的考量重點。

而且於此設計參考原則中,有關「社會住宅生活提案需符合現代多元的生活型態,尋找個人歸屬感,家庭凝聚空間的新想像,突破以往制式格局,以不同族群生活型態為空間設計考量」的說明,亦提醒著建築師需要挑戰至目前為止社會住宅設計的侷限性,提出社會住宅新的可能提案。

在使用族群方面,於此設計參考原則中的「針對未來各種使用族群生活型態空間的應用」,提出了具體的可能使用族群,列舉如「SOHO及斜槓族群」,其特質在於「為因應後疫情時代,工作型態及個人工作角色上都有所影響及轉變,部分公司進行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策略;而外包產業發展的趨勢,讓越來越多族群的工作地點轉換為自己最熟悉的居家空間,居家工作者的空間配置,若位於私人領域,需注意其辦公及生活空間規劃,若位於公共空間領域,可考慮共同工作,資訊交流空間及設備的設置」,又如「小家庭族群」。其特質在於「小家庭成員較多元,需求不盡相同,孩童成長階段需求也不同,空間房型可考量多元彈性使用,……於私人領域,彈性多元的空間使不同使用者皆可運用,發揮更大的價值與作用,於公共空間領域,可提供親子共樂,共學的場域」。再如「單身熟齡族群」,其特質在於「熟齡族群的身心理變化,設計及動線上可考慮簡化,減少高差地板,多使用推拉門等設計,且有足夠的空間發展個人興趣或社交,讓居住者自行定義空間的用途,而公共開放空間可提供單身熟齡者拓展與不同年齡層及族群交流的機會等,這些說明除可清楚了解到不同使用族群的定義與屬性外,亦可理解到對於這些族群的空間對應,不僅僅只存在於住宅內部的私人領城,更需考量延伸至各相關聯的公共空間。

主辦機關依據不同使用族群的需求,進而再反映在住宅空間設計的規範中,於此設計參考原則中,針對「室內空間」提出了「室內格局應以方正,易於配合空間收納為原則」,以及「房型隔間彈性設計」之設計原則:有關後者再詳細說明「因應不同族群於不同時間點,所需的空間型態不盡相同,可透過打破隔間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