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行人地獄 驚人的交通事故,迫切的行人安全課題

「8.2」,這是一個讓人心碎的數字,這個數字是2022年台灣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首次超過三千所導致的,一共造成了3085人的死亡,平均每天約有8.2人在交通事故中喪生。這些遇難者就如我們一般,他們的日常包括離家出門上學、上班、購物、探訪朋友等等,但他們就這樣永遠地沒有回家。

在近5年每年發生三十多萬起的交通事故中,每年近有三千人死亡,其中超過400位是行人,占死亡總數的13%,這些數據震撼人心,讓人不禁思考哪個縣市是行人最大的威脅。在過去十年裡,每年有近15,000位以上的行人在步行時因交通事故受傷,這些人受傷或致殘,對生活造成長期的影響,同時也對家庭與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成本。

道路設施與行人安全

在台灣,我們有近60%的馬路沒有人行道。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缺乏人行道或者人行道不安全是行人死傷的主要風險因素。人行道寬度的建議來自於許多的研究與規範標準,合理的寬度需要考慮許多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周圍建築的高度和用途、行人流量、附近道路的交通量和速度等等。一般而言,人行道的最小建議寬度為1.5公尺,但在行人流量大或者需要容納輪椅、嬰兒車等行動輔具的地區,建議的寬度會更大,在2到3公尺之間。而在商業區或者行人經常停留的地方,也建議應增加寬度以容納更多的人行活動。

馬路的安全 – 行人的考驗

台灣的交通狀況之驚人,確實令人深感憂慮。每年的交通事故造成數百位行人喪命,此情況不僅觸動了全體國民的心弦,也為政府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擔。65歲以上的高齡者,由於視力和身體運動功能的退化,面對路面不平或照明不足的環境,他們的危險性更為顯著。更何況,每年有近15,000位行人因交通事故受傷,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了長期影響,而社會和家庭亦為此付出了龐大的代價。這些數字背後的殘酷現實,無疑揭示了我們社會交通安全建設的迫切需要。

台灣的馬路 – 人行道的缺失

然而,問題的根源更加深層。臺灣道路規劃以汽車為主,人行道的建設遭到忽視,這對行人,尤其是身心障礙者和老年人的機動性需求,構成了巨大的障礙。按照營建署的統計,臺灣人行道的普及率僅為43.86%,意味著近60%的馬路都沒有人行道。這使得人們面臨的問題,不只是人行道的寬度不足或質量差,而是人行道的存在本身就成為了一個問題。

公眾通行道路 – 騎樓的問題與解決方案

騎樓是另一個我們必須關注的問題。騎樓是供公眾通行的地方,理應保持暢通無阻;但實際情況卻是,商販在此營業,路面狀況不佳,甚至法規還允許機車、自行車停放,使得行人無路可走,只能艱難地前進。此外,有些店家在騎樓地面使用光滑的大理石或地磚,而無視其防滑的安全性。這在濕滑天氣時會增加行人滑倒的危險,尤其是老年人更容易受傷。為解決此問題,應建立騎樓管理規章,對騎樓的使用與維護訂出明確規定,並透過法規強化對商戶的管理,確保騎樓的通行安全。

台灣的行人安全法規 – 向歐洲學習

在此情況下,我們需要從先進國家學習有效的行人安全法規,並根據台灣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政策與法規。比如說,挪威、丹麥、荷蘭等歐洲國家的行人安全做得非常好。他們將人行道設計為城市規劃的一部分,並將其視為一種權利,而非一種選擇。這種以人為本的規劃理念,值得我們學習。

路面改造 – 時代的需要

進行路面改造並不僅僅是為了減少交通事故,而是為了確保每個人都能安全地在城市中移動,進行他們的日常生活活動。讓行人享有權利不僅是為了公平,也是為了提升城市的生活質量。透過設計與規劃的改變,我們可以將城市改造成一個適應所有人,尤其是弱勢群體的需求的地方。

在這裡,我們呼籲政府和社會大眾,一同努力改善我們的道路環境,讓每個人都能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他們的日常生活。只有透過持續的努力和改變,我們才能將這個美好的願景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