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加工食品與大腦健康 警惕變笨的危機!

最新研究指出,常吃甜點、餅乾、冷凍食品等「超加工食品」不僅會增加肥胖、糖尿病等風險,還會對人體大腦健康造成不可逆傷害。這些美味又方便的超加工食品可能導致愈吃愈焦慮、抑鬱,甚至降低認知能力。

國際上廣泛用來分類加工食品的「NOVA」食品分類系統(The NOVA Food Classification System)指出,超加工食品是最高級別的加工食品,對健康的影響尤其嚴重。因此,我們應該警惕超加工食品對大腦健康的潛在危害。

「NOVA」食品分類系統(The NOVA Food Classification System)

「NOVA」食品分類系統(The NOVA Food Classification System)將食品和飲料依照加工性質、程度和目的分成四級:

  • 第一級:未加工或最少加工食品,如蔬果、肉類、雞蛋、水。
  • 第二級:經過加工的烹飪原料,如油、鹽、糖和乳製品等。
  • 第三級:加工食品,像是蔬菜罐頭、魚罐頭和水果罐頭等。
  • 第四級:超加工食品,包括各式各樣含糖飲料和碳酸飲料、包裝餅乾、加工肉品、量產的包裝麵包、泡麵、冷凍食品和微波即食食品等。

超加工食品的普及與挑戰:取代健康食物的趨勢

超加工食品在美國市場愈發普及,佔到人們攝取卡路里的60%。這些食品已成為雜貨店、速食店等地不可或缺的選擇。然而,超加工食品不僅在口味上讓人上癮,也因為製造商為了提升味道而將它們與真正的食物越來越不相似。研究表明,高度加工的食品與情緒低落和認知能力下降存在關聯。因此,我們需要正視超加工食品對健康的潛在風險,並提倡健康飲食的重要性,以維護我們的身心健康。

聖保羅大學教授Natalia Gomes Goncalves說,「雖然認知能力會隨年齡增長而自然下降,但我們發現,在食用超過20%的熱量來自超加工食品的人中,認知能力下降速度加快28%。」但健康飲食可能會抵銷食用超加工食品的不利影響。巴西研究人員發現,遵循健康的飲食習慣,如富含全麥、綠葉蔬菜、豆類、堅果、魚、雞肉和橄欖油的「地中海飲食法」,可以大幅降低與食用超加工食品相關的失智症風險。

聖保羅大學教授Natalia Gomes Goncalves指出,「對於那些遵循地中海飲食但仍然食用超加工食品的人來說,認知能力下降與攝取超加工食品無關」,並補充說研究人員尚不清楚超加工食品的安全攝取量為何。

目前還不清楚。澳洲迪肯大學Food & Mood研究員Melissa Lane說,「許多高品質的隨機研究表明,營養豐富的飲食對憂鬱症有好處,但我們仍然不完全了解加工食品對心理健康的作用。」儘管如此,還是有跡可循。許多研究都將重點放在在腸道健康不佳對大腦的影響。超加工食品含量高的飲食通常纖維含量低,纖維主要存在於全穀物、水果、蔬菜、堅果和種子等植物性食品中,且有助於餵養腸道中的好菌。

國際營養精神病學研究會主席、迪肯大學高階研究員Wolfgang Marx指出,纖維也是生產短鏈脂肪酸的必要物質,好菌在分解纖維時會產生短鏈脂肪酸,對大腦功能起重要作用。「我們知道患有憂鬱症和其他精神障礙者的腸道細菌組成多樣性較低,短鏈脂肪酸也較少。」超加工食品中的化學添加物也可能對腸道菌群產生影響。

Wolfgang Marx說,主要來自動物研究和部分人類數據的新證據表明,分離的營養素(像是果糖)、人造甜味劑(像是阿斯巴甜和糖精)或乳化劑(如羧甲基纖維素鈉和吐溫80)等,會對腸道菌群產生負面影響。萊恩表示,腸道菌群多樣性差以及高糖飲食可能會導致慢性發炎,而慢性發炎與一系列身心理問題有關。她說,「炎症增加與大腦之間的相互作用被認為促進憂鬱症發展」。

此外,高加工食品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可能是雙向的。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和流行病學教授法蘭克(Frank Hu)說,飲食確實會影響情緒,但反之亦然,「當你感到壓力、焦慮或憂鬱時,你往往會吃更多不健康的食物,尤其是高糖、高脂肪和化學添加物的超加工食品。」

識別超加工食品的最佳方法就是閱讀食品標示!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大學營養學助理教授Whitney Linsenmeyer說,「一長串成分,尤其是那些你永遠不會在家庭烹飪中使用的配料」,表明這種食物經過許多加工流程。像是化學名稱、無法發音的單字以及不太可能在櫥櫃裡找到的東西,通常都屬於超加工食品類別。

Whitney Linsenmeyer建議,可以在無須求助於超加工食品的情況下,使用方便食品來簡化烹飪手續,像是豆類罐頭、冷凍蔬菜、預煮糙米或魚罐頭等產品都是適合健康飲食範圍的快捷原料,前提是成分表上沒有任何工業產品,強調「如果添加的成分是你自己會用到的,像是香草、香料、鹽或食用油,代表食物在加工過程中,本質上對你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