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的遺產:一生的智慧與洞見

查理·芒格逝世:投資界的傳奇走向永恆

2023年11月28日,投資領域的傳奇人物,查理·芒格(Charles Thomas Munger)辭世。他的逝世在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的官方網站上公布,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該公告中深情表達,沒有查理的靈感、智慧與貢獻,伯克希爾·哈撒韋不會有今日的輝煌成就。巴菲特的這番話,不僅是對其多年合作伙伴的尊重,也是對查理一生智慧與成就的致敬。

查理·芒格的百歲人生與智慧遺產

傳奇人物查理·芒格原本將在不久後的2024年1月1日迎來他的百歲大壽,他的一生跨越了整整一個世紀。在這漫長且豐富的人生旅途中,他留下的思考和智慧,實在不是三言兩語所能概括。他被譽為行走的百科全書,一生熱愛閱讀,對知識的探索範疇廣泛,從誤判心理學、多元思維模型到投資的格柵理論,都是源自於他的深刻洞察。

查理·芒格:最後的秘密武器

除了作為行走的百科全書,查理·芒格還有一個綽號:最後的秘密武器。這個稱號源自於他對人生難題的獨特處理方式。在面對特別棘手的問題時,他能以極其簡潔的方式直擊要害,幫助人們找到解決之道,就如同從困境中將人拯救出來一般。

回顧查理·芒格的經典演講

今天,我們將致敬查理·芒格,通過回顧他在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2007年畢業典禮上的一場演講。在眾多精彩演講中,為何選擇這一篇?首先,當時芒格已是83歲高齡,其理論體系已經成熟,演講內容深入淺出,洞見獨到。其次,這場演講的結尾,芒格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的劍,將傳給能夠揮舞它的人。”這句話反映了他的人生觀和對後代的期望。

查理·芒格演講的風格剖析

在深入演講內容前,值得關注的是芒格的演講風格。全球的演講可分為兩種:布道式和懺悔式。布道式演講宣傳演講者自己的理論,仿佛他們掌握了真理和世界的真相,目的在於擴展其理論影響力。而懺悔式演講,則是演講者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自我反思和進步,更多地著眼於內心的充實與自我成長。查理·芒格的演講屬於後者,他的名言“要想獲得某個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正是這種思想的體現,強調的是個人的不斷自我提升。

查理·芒格論智慧:道德與智慧的交融

進入查理·芒格(Charles Thomas Munger)的演講核心之前,我們先聚焦於他的一個關鍵觀點:智慧的獲得是一種道德責任。芒格的這一思想似乎與古代聖哲孔子的教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然而,將智慧與道德這兩個看似不同維度的概念結合在一起,似乎讓人困惑。為何智慧的獲得會成為一種道德責任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探究芒格對智慧的獨特定義。

智慧的本質:複雜性與生命的成長

對於查理·芒格而言,智慧的定義並不局限於智商或情商的層面,更恰當的詞彙來描述智慧,應該是“複雜”。智慧的增長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不斷變得複雜的過程。一個人的理論知識或許在大學時期已基本完成,但真正的成長是在踏入社會之後。這時,人們會意識到,直言不諱是正確的,但同時也需要理解善意的謊言;堅持是美德,但適時的放棄同樣重要。將理論與現實的出入縫合在一起,將矛盾的兩端都容納在自己的思維中,正是成長的真諦。

芒格舉例論智慧與道德的共融

查理·芒格在談及智慧與道德時,舉了一個例子:一位法學院教授愛用反話來說明智慧的本質。他曾說:“法律頭腦”意味著在兩件相互影響的事情中,只考慮其中一件,而忽視另一件。這其實是對真實世界複雜性的一種諷刺。許多看似壞的行為,其實是源於對事物一面之辭的理解。芒格通過這個例子指出,真正的智慧在於看到事物的多面性。

查理·芒格對智慧的自我實踐

芒格經常提醒自己,當發現自己陷入極端的觀點時,就需要及時自我糾正。比如,如果你對一個人形成了過於極端的看法,無論是過分的好評還是惡評,就應該及時反思這種思維的片面性。畢竟,沒有人是完美無瑕的,也沒有人是全然無價值的。芒格強調,由於真實世界的複雜性,我們的思維也應該同樣複雜。

查理·芒格智慧理論的深遠影響

最後,查理·芒格認為,要避免成為“愚者”,就必須學習各學科中的重要道理。這不僅是對智慧的一種追求,更是一種生命的態度。他的這種多元思維模型,實際上是一種生活智慧的體現,強調了在複雜的世界中保持開放和多元的心態。查理·芒格的智慧,不僅是理論上的指導,更是實踐中的行動指南。

查理·芒格論理性:追求終生的哲學

查理·芒格(Charles Thomas Munger)在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的畢業演講中,雖未直接提及,但卻隱含了一個核心理念:追求理性是值得終身努力的事業。芒格經常強調這一點,但人們容易將理性誤解為僅僅是出於功利目的的計算。實則不然,芒格所強調的理性,超越了純粹的功利性算計,它關乎於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行為準則。
理性的真義:超越功利的追求

以查理·芒格提到的約瑟夫·米拉(Joseph Mira)的例子來看,米拉決定撰寫一本關於骨腫瘤病理學的專著。這項工作在商業上可能毫無盈利前景,但米拉認為這項工作值得投入。他甚至犧牲了個人時間,每週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7小時來完成這本書。這份付出最終使得這本書成為該領域的權威著作。芒格透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理性遠遠超越了短視的功利計算,它關乎於對於價值和意義的追求。

查理·芒格的理性邊界:不嫉妒、不怨憎、不仇恨、不自憐

芒格提出的理性邊界包括不嫉妒、不怨憎、不仇恨、不自憐等原則。他認為,人們容易陷入自我服務偏見,即過度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例如,當人們自憐時,容易導致偏執的心態,這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芒格建議,當這種情緒出現時,應該通過自我提醒來克服它,例如給自己發一張寫有提醒語的卡片,以此來擺脫自憐的狀態。

查理·芒格的心態建議:超越常人的智慧

進一步深入查理·芒格的理性邊界,他提到的不嫉妒、不怨憎、不仇恨等原則,其實都是指向同一核心思想:只要保持理智,就能超越絕大多數人。這種心態,不僅是對外部世界的一種應對策略,更是一種內在的自我提升和自我控制。芒格認為,維持一種平和且開放的心態,是達到智慧和成功的重要途徑。

查理·芒格論不平均法則:人生的乘法效應

查理·芒格提到的另一個核心理念是“將不平均最大化能收穫奇效”。這個原則可能初聽起來有些抽象,但實則深具啟發。無論是在體育、投資還是產品設計中,成功往往源於不平均的分配和選擇。優秀的球員、有效的投資策略、創新的產品設計,都是在眾多選擇中脫穎而出的結果。芒格強調,持續地將資源和精力投入到最有潛力的領域,能夠產生巨大的累積效應。

人生乘法題:每天的小進步帶來巨大改變

芒格將人生比喻為一道乘法題,強調即使是每天微小的進步也能帶來長遠的巨大變化。這正是不平均法則在人生中的應用。不斷地將精力投入到有價值的事物上,哪怕每天的進步看似微不足道,最終能夠產生巨大的綜合效益。這不僅是對個人成長的鼓勵,也是對於人生策略的深刻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