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與缺水問題,台灣水資源運用之現狀及未來展望

氣候變遷帶來旱情頻繁

氣候變遷是現代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台灣也不例外。近年來,台灣的乾旱現象越來越頻繁,而且持續時間也愈來愈長。從專家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自1949年起,台灣的「豐水年」和「乾旱年」的間隔距離越來越短,從原本的18年和17年縮短至個位數。特別是近10年來,乾旱年的間隔時間更是縮短到僅有幾年,例如2015年和2020年只隔了5年。此外,2022年南部地區也發生了史上最嚴重的乾旱,這顯示出極端氣候對台灣的影響已經相當嚴重。

百年大旱帶來供水限制

在台灣的氣候變遷之下,乾旱現象不斷加劇,這也對台灣的生活和經濟帶來極大的影響。最近的一次大旱發生在2022年,苗栗、台中和北彰化地區因為供水不足,被迫實行「供5停2」的限水政策,受影響的戶數約有106.4萬戶。這是台灣歷史上最長的限水時期,一直持續到6月6日才結束。這個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如何有效應對氣候變遷對供水系統帶來的挑戰,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分配水資源,都是台灣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

橙燈、紅燈,旱災下的供水危機

台灣的氣候變遷已經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南部地區的旱情更是嚴峻。今年的南部旱情始於去年南部全年降雨量為30年最低,而目前高雄已經亮起了「橙燈」,進入減量供水的階段。如果4月春雨狀況不佳,高雄的下一步很可能是「紅燈」。這兩種燈號的意義非常重要,代表著供水系統的危機程度。

「橙燈」代表著減量供水,並且對非民生用水大戶實施減供20%的限制。游泳池、洗車、三溫暖、水療業者及其他不急需之用水也必須減少用量。而對於工業用戶,減量幅度則在5%至20%之間,僅有醫療或其他特殊用水者不在此限。如果旱情繼續惡化,高雄將可能啟動「紅燈」分區供水或定點供水,以保障居民的飲用水和維生所需。

供水危機下的應對措施

面對旱情,我們必須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以減少旱災對人們生活和經濟的影響。在供水系統上,採取限水措施是必要的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應該加強水資源的管理和利用。例如,可以推廣節水措施,並且加強水資源回收和再利用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另外,政府和民間組織也應該加強宣傳,讓公眾更加認識水資源的珍貴,並且鼓勵大家採取節水行動。

北部旱情,充水也不敷使用

北部地區的看似充足的水源,也曾經發生過多次的停水旱情。1993年9月開始,連最會下雨的基隆都連續80幾天沒有下雨,當時由於「開源」方式還不多,基隆早在7月底就實施「隔日分區供水」。當時,德基水庫有效蓄水量不到兩成,曾文水庫有效用水剩3成,霧社、日月潭、明德、石門、翡翠等水庫蓄水量也逼近下限水位3成。1993年以「平均降雨量」來看,是30年來「最旱」的一年,年均僅有1439.12毫米。在這種情況下,北部地區的供水系統幾乎面臨崩潰的局面。最後,歷經7個月、直到隔年4月中旬的梅雨季開始,才逐漸緩解這一旱情。

2001年,由於納莉颱風帶來了大量的降雨,翡翠水庫評估後決定放水,但沒想到2002年上半年雨量驟減,工業用水量又大增,翡翠水庫、石門水庫水位都降到了新低。2002年和2003年的平均降雨量是近30年來第3低和次低,分別只有1497.23毫米和1440.92毫米。這些數據再次提醒我們,北部地區的供水系統雖然看似充足,但實際上仍然很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等因素的影響,必須要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應對。

水資源管理與應對策略

面對氣候變遷和供水系統的挑戰,必須採取更加有效的水資源管理和應對策略。首先,我們可以推廣節水措施,例如改用低流量的水龍頭和馬桶,並且加強宣傳,提高公眾對節水的意識。其次,我們需要加強水資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例如,可以利用海水淡化技術,將海水轉化為可用的淡水資源,並且開發更多的水資源回收技術,例如回收污水和雨水,用於工業和農業用水。此外,政府和企業也可以進行更加積極的投資和研發,推廣新技術和新方案,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除了加強水資源管理和利用外,還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旱災應對計畫,加強各地區之間的協調和合作。政府可以制定更加完善的供水系統管理政策和法規,提高供水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旱災和供水危機。此外,還可以加強各地區之間的水資源分配和協調,利用互聯網和其他技術手段,實現水資源的監測和管理。

缺水問題加劇,百年大旱的起因

2002年,大台北地區實施了長達兩個月的分區輪流停水,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然而時至今日,台灣的缺水問題依然未獲解決,甚至已經擴及全台。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氣候變遷的影響,如極端降雨和乾旱等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發生,以及過度依賴水庫等問題。

2020年,台灣遇到了56年來首次沒有颱風的狀況,導致豐水期不豐,再加上中南部一向缺少冬雨的情況,多座水庫的蓄水量頻繁拉警報。氣候變遷對台灣的降雨型態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旱災和水資源短缺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即便經濟部已積極推動「2023年穩定南部地區供水抗旱計畫」,但面對這一問題,政府和社會必須做出更為積極和有效的應對。

建立穩定供水的未來

要解決缺水問題,政府和社會需要採取一系列積極的措施。首先,政府應該加強監測和管理水資源,實現對供水系統的穩定和可靠性的提高。其次,需要採取節水措施,鼓勵大眾進行節水、減少浪費。另外,需要加強水資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例如海水淡化技術和回收污水等技術的發展,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同時,政府和社會還需要加強旱災應對計畫的建設和推行,建立更加完善的供水系統管理政策和法規,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旱災和供水危機。此外,還需要加強各地區之間的水資源分配和協調,利用互聯網和其他技術手段,將水資源分配和使用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實現水資源的有效調配。

此外,也需要進一步加強社會的水資源意識,提高大眾對水資源的認識和重視,增強大眾的節水意識和行動,從而減少浪費和提高水資源的使用效率。政府和社會可以通過開展水資源知識普及、舉辦節水宣傳活動等方式,提高公眾對水資源問題的認識和關注。

解決台灣的缺水問題需要政府和社會攜手合作,從加強監測和管理、節水措施、回收再利用、旱災應對、水資源分配和社會意識等多方面入手,建立穩定供水的未來。只有這樣,才能讓台灣不再受到缺水問題的困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