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的建築設計?

「什麼是好設計?」是個大問題。「設計」是從無到有的過程,「設計」是人類理想情境的描繪。人類存在的一天,理想不會消失,「什麼是好設計」這個問題,也都會持續的存在。

在建築領域,「什麼是好的建築設計?」的答案,更是人言言殊,光引用各家的說法就可以寫成厚厚的一本書。這個問題的答案,隨時代而異,在古典,浪漫,現代,後現代,解構的不同年代都各有答案。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會隨著創作者本身或是評論的他者之價值觀的差異,而衍生不同的論調。

我們能從這麼紛雜的設計現象與論述中找到基準點嗎?我們能為我們的建築專業找到指南針嗎?我們能怎麼告訴學生,要教他們什麼,讓他們知道怎麼把設計做好嗎?每次參與學生評圖,這樣的問題總會浮現在腦海!

問題的答案,常常不在問題本身,而是要把問題放在更寬廣的場域,才能發現問題的本質,進而得到解答問題的線索。

什麼是好的建築設計?藉由對世界的認知、生活的體驗以及對建築的觀察,來審視其他建築師的設計;基本上,為「建築」是一種「存在的狀態」:是在一個客觀的環境下,經由創作者主觀意識所組構產生的人造物;這個主觀意識源自起造人的意志,藉由建築物傳承給未來的使用者。起造,創作,使用者之間的身分,經常是各自獨立,有時是多重的身分,甚至是三位一體。

基於對設計存在的本質的認知,好的建築設計,不應該忽略幾個面向:

  1. 滿足存在(起造)的目的
  2. 呼應存在的時空
  3. 掌握存在的代價
  4. 找到存在的平衡狀態
  5. 設計的價值觀

進一步延伸以上的概念

滿足存在(起造)的目的

「建築」不是繪畫,沒畫好可以塗掉重來;建築更不是雕塑,不喜歡可以丟到牆角,建築因特定的目的而誕生,因此,建築必須:

  • 好用:建築既是生活的容器,設計的結果應符合行為的目的;這也就是一般所謂滿足「機能」的需求,是建築最最基本的存在意義。
  • 安全:建築的源起是為免於日曬雨淋,外物侵襲的安全理由:在今日,維護生命財的安全仍然是基本需求。
  • 美觀:美與不美雖因人而異,但在設計的起心動念過程,建築創作者總是希望讓建築物以「賞心悅目」的表情呈現在大眾面前!
  • 撫慰:建築是心理的表徵。不論建築是為宗教,政治,企業,個人而建,建築的核心動力,經常是為表現特殊的情戚,心理與意志,心理需求得到撫慰,是建築存在的重要目的。

滿足建築存在的多重目的,是設計的ABC;但在設計過程會以不同的比重出現。為了「獨尊」某一種目的,有時會造成目的「偏頗」的現象。姑不論設計的「目的」是什麼,即使偏頗,如設計結果符合目的,我們不能不說它是好設計-至少在「技巧」層次上。

評論設計是第一個層次,評論它是否達成設計的目的,設計者是否解答了他自己給的題目。當設計的目的被滿足了後,才值得評論所設定的目的是否具有「正當性」,是否偏頗到失去設計的意義-那是設計的道德與倫理層次,在後面談到設計的「價值觀」時會再進一步討論。

呼應存在的時空

「建築」是在特定的時空與特定的地點被創作出來的,它的存在是不是呼應了該特定的時空,是否與這個世界仔細地連結(縫合)?是重要的課題。這個「時空」,我們可從物理環境與人文環境的面向來了解。

  1. 物理環境:包括我們在作基地分析時所需掌握的各種因素,如方位,氣候,地質,水文,生態等,這是建築設計的基本功課。這些功課沒作好,不可能成就一個健康,安全的建築。
  2. 人文環境:包括歷史,傳統,族群,產業等,綜合而言就是文化。

一個建築的境界,就看它能不能在建築的基本需求外,與歷史接軌,融入文化的內涵,也就是說,一個好的建築,應能從「實質環境」的層次,提升到「精神意象」的層次,這就是建築的「境界」問題。

呼應了「物理環境」讓一個建築可以健康的存在;呼應了「人文環境」,則讓一個建築有「深度」的存在!

掌握存在的代價

「建築」是高成本的創作,如果是紙上建築,隨便畫畫額上掛掛倒也沒什麼,如果是真實的建築,若對建築的成本視而不見,或是不能掌握持續存在(雜護)的代價,將會帶來一場災難,為了特定目的,不惜血本的實現異想天開的構想,雖然不是不可能,但這不是建築的常態。

從建築的生命週期,我們可以了解建築在不同的階段的代價。

1.建造成本:從前置作業,規劃設計,土地,營造…,在在都是成本;建築師的任意一條線,可能就是一連串的繁頭作業與相當的花費;創作的構想,必須以代價來實踐,一個負責任的建築師應時時對此了然於心。

2.維護成本:長年的使用,將會顯現建築師是否周詳的思慮到所運用的形式,構造,工法與材料,所可能產生的後果,建築設計不是交屋後拍拍屁股就走人,有良心的建築師在滿足創作的快意之餘,應該多想想自己的創作是否會帶給使用者什麼樣的「狀況」。創作是建築師的大事,但維護是使用者的大事;好設計,應照顧到永續的層次。

四、找到存在的平衡狀態

「設計」,是為達成特定「目的」的前提下,對各種「需求」與「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與「調整」,以找到最高效益的「平衡狀態」的過程。

上面提到的各種作設計的要項,每個學築的都懂。但最後是否做出好設計,關鍵就在於建築師是否能在「需求」與「資源」的複雜與矛盾:「理想」與「現實」的取捨與拿捏中找到「平衡點」,這會是一個嘔心瀝血的過程,設計的心血就表現在「平衡」的成果,設計的「張力」也在這些「平衡」的對位關係間顯現,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關,一個看似稀鬆平常的設計,或許是經歷了多少折衝後得到的結果,應該得到尊敬;而一個看似驚豔的設計,卻可能根本沒經過多少折衝就給自己一個自以為是的答案,文過於質。

講白了,有些設計根本不知道有所謂「平衡」這件事,以乎從沒發生過衝突與矛盾;有些是因為不想面對問題,很輕易的為自己畫出了結論;有些則是因為經驗不足,沒能看出衝突點;有些是做到後頭忘了前頭,沒有一個清楚的設計脈絡,這些都不是產出好設計的過程。自己在哪個位置,是我們作設計的必須常常把心自問的!

五,設計的價值觀

設計過程,是一連串的取捨;而每個取捨,背後都有一個價值觀,一念之差,設計結果很可能就是南轅北轍,起造人為何而建,建築師為誰而建,都是價值觀的牽引結果,價值觀沒有對錯,替有錢人設計房子不是罪過,替平民百姓蓋房子也不必然就多高尚,發揮專業是專業者的天職,只要不是傷風敗俗,沒有人能說不對。

但價值觀決定了建築的生命;價值觀也決定了建築的場所精神,環顧古今中外的重要建築,哪一個不是在彰顯其特有的價值觀,尤其是現代建築,紀念館,美術館,圖書館,市政廳等等,背後都有一個價值理念在支撐,左右著設計的走向。

技巧能讓一個建築賞心悅目,價值觀卻讓一個建築深刻銘心。一個好設計,絕對不能忽略跟價值觀發生關係。

我們評論建築,從技巧是否圓熟,是否滿足了各種需求著手;但評論的終極,評論到更高層次,就會論及價值觀,一座宗教建築,可以很宏偉,也可以很平凡,就看起造人與設計師心裡對宗教的價值觀;一個紀念館,可以很明亮的彰顯豐功偉業,但也可以很陰鬱的凸顯內在幽微的特質,一個設計是一個議題,如何詮釋這個議題,決定了設計的最終地位。

談到價值觀,當然會產生分歧,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一個設計是否能被多數人接受,就看創作者是否能掌握多數人的價值「公約數」,但也不是說多數人接受的價值,就是最深刻而有意義的價值,這跟社會潮流(政治正確)有點關係,如果爭論到價值層次,不一定能有輸贏,但最大的意義是,讓不同的價值擁護者,看到了另一種觀點,這是多元價值的思辨與學習過程,一個設計如果進入到價值之辯,是已經到了另一個檔次。